•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20-2022

易观分析 张凯 2020-04-17 2W
2019年,整个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总体的交易规模达到了20486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易观预计,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至2022年将达到2926747.4亿元人民币。

从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日渐成熟,整体市场规模保持连年增长但增速放缓较为明显。根据易观《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9年第4季度》数据,2019年,整个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总体交易规模达到了20486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

政策监管层面,近三年移动支付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码,监管机构针对细分领域频繁出台具体规范政策,罚单潮涌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内第三方支付行业共收到监管罚单105张,罚没金额高达近1.5亿元。业务合规方面,央行要求自20186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到20191月实现备付金100%集中存管,加强资金监控和备付金管理,很多支付机构的利润受到影响,开始寻求业务转型,变革商业模式。2019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对跨境支付监管变更为名录登记管理;12月,央行公示《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代收业务的边界和适用场景。严监管常态化,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整体趋于合规化发展。

业务创新领域,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算法模型、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渐成为支付行业的风口。2019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竞相发力刷脸支付,两大巨头支付宝、微信纷纷推出新一代刷脸支付产品,出台巨额补贴政策推广刷脸支付,实现硬件终端线下落地,抢占支付新高地。目前,以刷脸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支付技术已在商业零售、交通出行、医疗、智慧校园等支付场景得到应用。

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未来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1、支付即服务,支付科技持续驱动移动支付

随着云技术在支付生态的大规模应用,塑造了“支付即服务”的新模式,支付公司基于标准的开放API接口,将账户管理、交易、反欺诈、反洗钱、分析决策等一系列核心服务开放到产业服务生态中。目前,“支付+SaaS”模式已受到众多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青睐。预计生物识别技术在未来将引领支付方式创新趋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支付机构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价值将被逐渐得到挖掘,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C端寻求精细化运营,B端支付服务将成为新增长点

C端移动支付红利趋于消失,市场规模逐渐稳固,支付格局基本稳定,未来C端市场的运营重心将从增量拓展转为存量运营,为C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支付服务,提高C端用户体验,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C端用户价值最大化。

随着《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升级的推进,第三方支付B端企业服务的蓝海市场开始凸显。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实有类市场主体达1.19亿户,月增速稳定在12%以上,在数字经济时代,大量工商市场主体在营销、信贷等方面产生了巨量的企业支付服务需求。

3.严监管常态化与疫情双重压力,业务重心加快向增值服务转移

未来,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力度预计将持续目前的严格态势,合规化发展势在必行。“断直连”与备付金集中交存政策对依赖备付金利息收入的移动支付机构的商业模式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宏观经济短期内出现波动,线下支付交易大幅减少,手续费收入在短期内预计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支付机构看到了主要依靠备付金利息和手续费的传统商业模式存在的风险。纷纷开始加速自身商业模式的升级,大力拓展金融服务、数字营销等增值服务,提供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向综合型数据服务商转型。

趋势预测: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整个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总体的交易规模达到了20486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增速预计将出现放缓,或将同比增长11.1%,达到2276074.5亿元人民币。但之后两年易观预计整个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将出现回暖,预计至2022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将达到2926747.4亿元人民币。

研究说明:

Analysys易观提供的产业分析,主要是在产业宏观数据、最终用户季度调研数据、厂商历史数据以及厂商季度业务监测信息等基础上,运用易观的产业分析模型,并结合市场研究、行业研究以及厂商研究方法得出的,主要反映了市场现状、趋势、拐点和规律,以及厂商的发展现状。

Analysys易观相信通过上述产业研究方法得出的数据在行业公认可接受误差范围内,可以准确反映行业走势与变化规律。

通过专业研究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旨在供决策参考。厂商的实际数据请查询厂商发布的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