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年度综合分析 杨旭 2021-06-30 1.1W
天气服务作为用户刚性使用需求,是很多用户移动生活的必备,2020 年天气服务领域 的用户活跃规模(独立 APP)已经达到 2.38 亿,相比 2019 年,同比增长 15%,增速领先 整体互联网用户。


一、天气服务应用行业发展现状


1、发展背景: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用户增长全面放缓


自201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流量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增速逐年下滑,2020年全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仅增长1.5%,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在此背景下,工具领域整体仍然保持了波动上涨的趋势,2018-2020年工具领域用户增速领先全网,截止2020年底,工具领域整体活跃用户规模接近6亿,用户覆盖率将近60%。工具类应用产品往往有着刚性用户需求,包含天气服务、搜索、日历、字典等细分领域,覆盖广泛生活场景,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必不可少。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2、行业发展历程:天气服务应用行业从高速发展期迈入应用成熟期


易观分析认为,中国天气服务应用市场目前已经初步迈入应用成熟期,市场格局已基本稳定。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探索期(2008-2012)

2008年左右,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先后进入中国,基于两款系统的移动工具应用被开发和应用,移动天气服务应用市场处于市场探索初期。而后,随着3G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开始普及,APP创业浪潮催生大批工具应用,以墨迹天气、天气通等为代表的天气服务应用纷纷上线。


市场启动期(2013-2015)

随着网速大幅提升,用户需求不断多样化,天气服务应用种类增多,同质化现象初显,随之而来的竞争加剧使天气服务应用厂商经历了第一次优胜劣汰。


高速发展期(2016-2020)

4G网络时代到来之后,天气服务应用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产品快速迭代,在天气服务的根本之上不断拓展新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行业商业模式也逐步确立,厂商不断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


应用成熟期(2021- )

市场竞争格局已经稳定,天气服务应用市场进入成熟期。各细分市场已被充分开拓,领先者在巩固自身优势之外,努力探寻新的增长点,而新进者较难重新抢占用户认知,急需探索新的细分领域或开拓新的商业模式。


3、行业用户规模:天气服务应用行业用户规模持续增长,达到2.38亿


天气服务作为用户刚性使用需求,是很多用户移动生活的必备,2020年天气服务领域的用户活跃规模(独立APP)已经达到2.38亿,相比2019年,同比增长15%,增速领先整体互联网用户。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此外,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在各类移动工具应用行业之中,天气服务的用户规模位于工具各细分行业第二。可见天气服务应用市场拥有坚实的用户基础,并且行业仍处于蓬勃发展之中,蕴含着较大的商业化机会。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4、用户需求变化:从单纯的天气预报逐渐向多场景精细化气象服务方向发展


基础功能上,用户不仅希望知道未来24小时的天气状况,还想要获得未来更短时间以内的天气预报,以及跟踪此时此刻的实况天气,不仅希望知道省市辖区的天气状况,还想要获得本街道、公里内的天气状况,这对天气类应用的预报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天气是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影响因素之一,观察和了解天气的情况最终是为了支持生活、经营等决策,因此,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户也希望了解影响自身生活环境的其他因素,空气质量的指标应运而生。另一方面,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越来越希望能直接获得有价值的判断,对于天气服务的需求也根据日常出行、户外活动、旅游、出差等场景上升到获取相关生活建议。同时,对于自身所处环境中天气的关心也逐渐延伸到渴望了解天气相关内容资讯、了解其他人所在地的天气状况,也为天气服务应用提供了创新点。


5、行业竞争格局:墨迹天气牢牢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优势明显


在天气服务应用领域,墨迹天气凭借海量气象数据、技术等优势占据市场领先地位,2020年Q4活跃用户1.59亿,遥遥领先。天气服务行业呈现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随着用户和技术的积累,天气服务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强,预计未来墨迹天气仍将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其余厂商持续寻找破局之路,挖掘创新点。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在用户覆盖方面,墨迹天气已经覆盖天气服务领域66.78%的用户群体,位居领域第一,与竞品拉开明显差距。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易观分析认为,天气服务厂商仍需充分挖掘用户在天气服务上的需求,精进自身技术能力,力求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同时挖掘各自的特色,体现服务的差异性。


6、行业商业模式:基于用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气象增值服务


作为手机应用里最早期的应用类型之一,天气服务应用具有用户规模大、用户停留时间短等特点。因此,当前天气服务应用的盈利方式依然主要来自于流量变现及增值服务。


打磨产品与服务之外,通过拓展产业链发掘业务增长点


基于稳定的市场格局和行业情况,各家发力重点更多开始聚焦于如何提供各种气象增值服务。如某些厂商主张用科技改变大众生活,对于天气类APP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温度”、“气象”这些指标,还会更多关注“湿度”、“空气质量”、“雾霾指数”等方面;又如有些厂商尝试跨界,发布智能硬件天气产品,进行跨界尝试。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易观分析认为,在当下工具应用盈利模式主要来源于流量变现的趋势下,工具类应用厂商要想拓展盈利渠道,其模式需要有所改变。除了打磨好自身产品外,还可以通过拓展产业链进行商业拓展。例如天气通、即刻天气等气象应用不断深耕用户,拓展C端服务;墨迹天气将业务生态拓展至B、C两端,探索企业级气象服务。

7、行业痛点:面临着用户粘性不强及产品同质化等发展痛点

天气类应用在产品方面成熟度较高,但在商业化方面始终面临变现难题。领先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商业变现渠道,目前广告、游戏、电商、用户付费等方式均有尝试,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仍有难题尚未解决:

用户停留时间短,即用即走

气象类应用本身具有注重实用性、功能聚焦的特点,因此,也就使得这类应用功能相对单一,服务延展能力不强,大部分用户使用深度浅,用完即走,使用时长不高、使用粘性不强,传统广告形式影响用户体验,制约广告变现。

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对增值付费意愿低


用户对气象类应用付费习惯尚未养成,同时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同类产品繁多,用户可选项较多,忠诚度较低,增值服务模式更难以规划化推广。


产品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之间平衡度


天气类应用行业对用户争夺非常激烈,产品的商业化策略主要围绕占据用户量级、用户使用时长、探索产品功能的增益空间展开,重视用户体验,广告策略相对保守。

8、行业探索:行业仍在积极探索多样的商业化变现


在商业化探索中,部分厂商开始将目标转向B端企业级市场,如墨迹天气依托在垂直领域的竞争优势,向企业级市场转化服务能力,并已经取得较好效果,未来或将成为工具应用行业商业化变现的主流模式:

中国企业服务处于蓄力期,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企业服务虽然在快速发展中,但行业空间远未拓展开,尤其是中国工具企业赋能B端发展拥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例如气象行业,精细化的气象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实现降本提效,但是目前国内气象工具尚未实现必要行业的全覆盖,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通过沉淀用户,有效增强用户粘性


社区的最大价值在于沉淀用户,维系用户粘性,其不一定能构建稳定的用户关系链,但能形成活跃的社区氛围,激发用户参与感。因此,社区化成为工具型产品增强用户粘性的首选。


通过大数据实现用户精准营销,是流量变现的有效方式


由于气象应用产品和服务场景定位精准,通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群体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例如区分功能付费倾向用户与免费使用倾向用户,并基于用户数据和用户行为实现用户的精准营销,从而有效减少用户打扰,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实现流量变现。


9、海外优秀企业案例:The Weather Company


The Weather Company(下文简称TWC)成立于1982年,最开始是以TheWeather Channel的形式登录美国有线电视。随后,TWC不断拓展自身服务内容以及提升气象技术能力,例如拓展企业服务,注册weather.com域名开展线上业务等等。现今,TWC在IBM的AI技术和云计算能力支撑之下,为苹果iPhone和除中国区以外的Android手机提供默认天气App的数据,还为超5000家航空、保险、零售等多个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从TWC发展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


TWC的商业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大规模C端用户的获取,更在于打开了B端企业服务的商业蓝海,而正是这样B+C两端兼顾的商业模式对我国气象企业探索发展新机遇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中国,服务业、制造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更加精细天气活动信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了解实时的、精细的天气数据和分析能有助于企业在业务开展时做出更快、更合理的动态调整,但国内为企业提供气象服务市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发展潜力较大。


例如,当前国家发布的基础气象信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仍需要商业力量的介入,让市场覆盖更趋完善。在气象领域,行业正迫切需要出现像TWC一样的国内气象服务厂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更为精细化的天气服务。


二、天气服务应用典型厂商分析


1、墨迹天气:以天气服务为核心打造“气象+”服务生态


作为天气服务应用领域的龙头企业,墨迹天气以天气服务为核心,不断扩展产品服务范畴,打造“气象+”的互联网服务生态,持续强化在气象市场的服务能力。


墨迹天气现已经成为全球天气服务类平台,支持约199个国家、超过20多万个城市及地区的生活类天气查询,基于领先的专业技术和庞大的气象、用户数据,提供经纬度级别的分钟级、公里级精准天气服务。


根据墨迹天气公开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为止,墨迹天气已累积超7亿用户,天气日查询次数过6亿。此外,墨迹天气在企业端解决方案已经覆盖高速公路、物流、末端配送、农业、保险、车联网、航空、旅游等行业。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2、墨迹天气业务模式:“C端生活服务平台+B端气象解决方案提供商”双轮驱动


C端 墨迹天气——提供分钟级精准天气服务,用户规模持续增长


墨迹天气是全球天气服务类平台,并基于领先的专业技术和庞大的气象、用户数据,提供经纬度级别的分钟级、公里级精准天气服务。当前,墨迹天气深度挖掘天气数据和亿级用户的众包数据,将传统数据模式系统+深度机器学习相结合,提升气象能力。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墨迹天气活跃用户规模保持增长态势,Q4达到1.59亿规模,环比增长4.9%,相比年初增长31.4%;在用户覆盖方面,2020年Q4墨迹天气在天气应用领域用户覆盖达到66.8%,在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从用户粘性方面来看,得益于墨迹天气APP气象服务的多元性,墨迹天气用户人均启动也保持攀升。例如,为用户提供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紫外线、PM2.5等在内的基础气象环境信息,分时天气预报、15天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等天气预报信息,以及生活指数等内容,以供用户生活出行等安排;此外用户可以通过时景分享其所在位置的天气实时图片并发现此刻其他位置的天气情况。此外,墨迹天气APP还向用户提供各类生活资讯信息,社交服务,会员服务等。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墨迹天气月度人均启动次数上涨至29.4次。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此外,基于行业优势地位,墨迹天气还积极探索商业变现,通过“内容+流量”双向驱动,构建气象营销全链路。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在内容深耕方面,墨迹天气在多年的行业沉淀之后,已经拥有着多元化的内容产品,并以此为基础赋予品牌沟通力。例如,通过全年热点营销持续在线,以节日热点、气象热点、事件热点为抓手,释放内容“热效力”;还可以贴合用户场景定制输出内容,并“因时、因人、因地”智能分发,提升内容“价值力”;此外,墨迹天气还通过大IP共建联动,拓展内容“深化力”。


在流量触达方面,墨迹天气基于自身流量矩阵以及算法驱动加持转化,精准定向用户群体,实现广告营销的高效触达。目前流量产品主要分为形象曝光类和交互曝光类。形象曝光类主要包括首页产品、开屏产品以及内容产品,此类型主要可以实现广告主强展示的需求,实现价值展示、视线锁定。而交互曝光类主要包括穿衣助手、天气背景等,此类型流量产品可以抓住用户视觉核心,并且原生定制融入APP服务之中,可以有效提升广告触达效果。


B端 墨迹赤必——多维气象优势结合,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运营


墨迹赤必是2016年墨迹天气推出的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端客户提供气象数据服务、企业级软件产品服务、定制化行业气象解决方案。目前,墨迹赤必现已拥有较为齐全的天气服务产品矩阵,包括数据产品服务、气象咨询、定制化产品开发服务等。在满足通用气象需求的基础上,墨迹赤必依托国内气象机构提供500G/天的气象数据以及7亿用户的众包数据源为企业级气象服务提供坚实基础。此外,墨迹赤必相比其他通用型企业服务平台,可根据企业需求的不同而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帮助企业实行精细化运营,真正帮助客户实现降本提效。

2021年中国天气服务领域市场洞察


未来发展规划——聚焦四大领域,建立气象服务生态


未来墨迹将聚焦大交通、政府能源、新零售以及农业保险四大产业,以领先技术为核心服务能力,建立生态级气象服务平台。例如,通过打造行业气象服务的创新案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策略搭建墨迹天气行业气象服务生态;以气象预报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为技术内核;以行业客户需求痛点为导向,创新气象服务产品和业务模式,整合行业产业链的关键资源,逐步建立墨迹赤必企业气象服务竞争壁垒。


3、优势分析:海量数据+领先技术+个性化服务提升墨迹天气市场竞争力


墨迹天气以海量专业气象数据为基础,配合来自用户的众包数据,同时积极将新技术融合进产品。在数据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结合不用场景、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能力,提升服务价值,增强用户粘性,强化竞争优势,不断拉大和竞品之间的差距。


数据——海量气象数据提供精准天气服务


目前,墨迹天气专业数据合作方包括传统的卫星、雷达、站点采集、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局的国内专业机构数据。此外,墨迹天气还与国际专业组织,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合作,每天能收集500G量级的气象数据。在专业数据的基础上,墨迹天气也拥有独有的用户“众包数据”作为官方气象数据的有利补充。


技术——强大技术能力赋能产品,提高预测准确度


墨迹天气基于积累了十年的天气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卷积、神经网络等AI技术,完成对数据的处理、融合和发布,输出精准的天气预测结果。目前墨迹天气1-5天平均温度准确率达到90.12%,晴雨准确率达82.38%。短时预报晴雨准确率超过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短时精准预报和中长期预报方面始终保持国内领先。


服务——多场景、多人群个性化服务能力


在为用户提供精准全面天气查询服务的同时,墨迹天气深入挖掘用户需求,通过AI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出出行、钓鱼、旅游、亲子、运势等多个生活化场景板块,以及紫外线指数、洗车指数等30余个生活化指数服务,打造个性化气象服务,让气象服务真正为人们的生活决策提供指导。同时,墨迹天气积极优化对个性化群体的服务能力,如升级适老服务,重视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困境,丰富和优化天气语音播报、强化天气影响生活等多维度内容为老年群体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B端服务上,基于数据和技术,墨迹赤必打造了包括气温、降水、空气质量指数及各类生活服务在内的多元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并专注于为企业端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三、天气服务应用行业发展趋势洞察


1、加强前沿科技应用融合,升级核心功能


天气服务应用留住用户的核心依然是预报的准确度,而这也取决于天气数据的分析与运用。与国外不同,国内在天气服务领域,数据获取所带来的行业壁垒并不高,但基于这些数据形成的预测结果和预测精准度是不一样的。如何更好的利用数据,成为天气类应用的关键发力点。


加强前沿科技的应用融合,在识别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技术、AI技术完成数据的处理、融合和发布,提高预报的颗粒度,有助于打造技术壁垒,为用户带来差异化使用体验,挖掘更多用户付费点,提升流量变现能力。


2、软件服务与智能硬件结合将更为紧密


随着国民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对天气和空气质量的愈发重视,天气服务应用类可以更多地融合进智能硬件产品服务中,尤其是当前人工智能产品愈发成熟,天气服务应用可搭载的硬件载体也更为丰富,从智能手机、平板到智能手表、机器人、智能音箱等等产品。


另一方面,天气服务应用的用户使用场景也日益丰富,从家居生活到商务工作到通勤休闲等。因此,基于用户需求,天气服务厂商可以继续整合多种服务模式,例如内容服务、社交服务等,同时拓展硬件产业链,通过整合资源和推出硬件产品,天气服务厂商将进一步完善生态布局。


3、积极开放合作扩大用户触点,提升应用分发的精准化


积极开放合作,通过入驻其他头部平台扩大用户触点。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实现用户多端增长成为重要增长方式。除了注重iOS和安卓,在各大与天气应用关联性较高的平台开设小程序,可以跟用户进行实时的端与端的互通,获取用户增量。


此外,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和营销需求的不断升级,移动应用的分发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分发渠道更为多元化。移动工具类应用具有大量的用户基础,通过精准的用户属性和行为数据,能够精准定位产品,从而保证应用实现精准的分发,借助应用商店、社交媒体、内容分享、各类硬件等平台,分发更为智能。


4、依托海量用户积累,进一步拓展企业级商业气象服务


气象技术日益成熟,随着政策的开放,商业气象服务的价值逐渐被挖掘。“气象+行业”的企业级合作也正在成为行业新蓝海,农业、能源、旅游、航空、卫生、交通、物流等多个行业都有着迫切的精细天气实时数据和气象分析信息的需求。


天气服务厂商可以依托用户端长期积累的流量、数据、口碑优势,进一步拓展企业级商业气象服务,从单纯的天气查询应用转型为垂直场景下的综合服务供应商。


易观分析认为,中国天气服务应用市场目前已经处于发展成熟期,用户规模庞大。厂商可以继续积极优化产品以及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软硬件服务,扩大用户触达等方式,撬动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中国企业服务虽然在快速发展中,但部分垂类行业企业服务空间远未拓展开,尤其是中国工具企业赋能B端发展拥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国内天气服务厂商也可以进一步拓展企业级商业气象服务市场。


易观版权声明2021


  1. 1. 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本、数据、图片、图标、研究模型、LOGO、创意等)的所有权归属易观(Analysys,以下称“本公司”),受中国及国际版权法的保护。对本报告上所有内容的复制(意指收集、组合和重新组合),本公司享有排他权并受中国及国际版权法的保护。对本报告上述内容的任何其他使用,包括修改、发布、转发、再版、交易、演示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

  2. 2. 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不得被再造、复制、抄袭、交易,或为任何未经本公司允许的商业目的所使用。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易观提供的报告内容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时,需征得易观书面特别授权,并注明出处“易观”,并按照中国及国际版权法的有关规定向易观支付版税。如果用户将易观提交的报告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目的时,仅限客户公司内部使用,不得以任何方式传递至任何第三方机构、法人或自然人。如果本公司确定客户行为违法或有损企业的利益,本公司将保留,包括但不限于拒绝提供服务、冻结会员专有帐户、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3. 3. 本公司对报告中他人的知识产权负责。如果你确认你的作品以某种方式被抄袭,该行为触犯了中国及国际版权法,请向本公司做版权投诉。

  4. 4. 本报告有关版权问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我们保留随时解释和更改上述免责事由及条款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