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易观分析:中国互联网票务服务商电影衍生布局盘点——衍生品只是巨头的游戏!

易观分析 易观智库 2015-05-21 2445
随着一众电影票务领域的领先者纷纷做起电影衍生品的生意,似乎意味着国内“电影衍生品时代”就要到来。

事件回放:

1月30日,时光网电影衍生品商城正式上线,成为专业打造正版衍生品销售和开发的平台。全球知名电影角色人偶生产商Hot Toys选择时光网为网络独家战略合作方,并和多家国际一线品牌正式入驻商城。

4月28日,微信电影票宣布将与迪士尼电商品牌站合作,推出正版周边产品,同时联合各大授权商推出“微票儿”品牌专属衍生品,为影迷提供更加完善的消费体验。

5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联手旗下淘宝电影、天猫,发力电影衍生品市场,为电影粉丝搭建一个能够快速、便捷购买的正版电影衍生品平台。

易观分析:  

随着一众电影票务领域的领先者纷纷做起电影衍生品的生意,似乎意味着国内“电影衍生品时代”就要到来。2014年,中国电影在线票务用户规模已达0.93亿人,占到全部观影人群规模的71.54%。从数据来看,超过7成的线上用户基数已经能够支撑起线上衍生品平台的运营,这可能是当下掀起的“衍生品”热的原因。

电影衍生品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开创出成熟的模式,所以各大票务运营商切入电影衍生品领域仍具有相似性:

一:都挤在2015年上半年宣布进入电影衍生品领域

2007至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从33.27亿元增至296.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67%。在此背景下,高票房增长率将主要维系于提升人均观影频次和增设观影娱乐消费增值服务两大方向。2015年上半年,时光网、微信电影票和阿里巴巴相继进入衍生品领域,主要原因有4点:

首先由提升人均观影频次带来的增量将由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来填补,其次观影频次的提升非常缓慢,运营商主导效率太低,所以票务运营商只能将瞄头对准观影消费增值服务(衍生品)。

2014年中国电影在线票务用户规模占据全部观影人群规模的比例已经超过7成,满足衍生品业务的线上运营条件。

各家产品都拥有千万级别的用户规模,新业务的推出将被视为可以和票务业务并肩的变现方式之一,而且毛利润将远高于票务业务。

争相推出衍生品业务,也是对自身品牌的一次正向推广。

二:默契选择《复联2》,纷纷打起“正版”牌

三:都拥有相对优势作为准入门槛,衍生品只是巨头的游戏

Analysys易观智库分析认为,衍生品业务发展将对票务厂商和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产生影响。首先对票务厂商来说,衍生品业务绝不仅是卡位布点作用,衍生品业务的发展会深远影响到票务厂商各个方面。未来互联网出票比重将达到90%以上,渠道将逐渐把握整体电影市场话语权。在此基础上,拥有良好衍生品模式且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票务厂商将会得到众多片方青睐。另外,国内电影衍生品发展必将先经历国外影片授权阶段,丰厚的利益回报将对国内影视公司产生刺激,要么寻求与好莱坞大片的差异点进行IP开发,比如幼儿类、主打合家欢的动画电影;要么就是趁势崛起自己的电影工业,开发中国式的科幻大片模式与好莱坞硬碰硬,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政府方面的扶持。

欲了解电影市场更多内容,请关注易观智库官方微信或致电客服4006-5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