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分析:
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 《中国电影市场实力矩阵专题研究报告2015》显示,中国电影行业仍然是由“国字头”的中影、华夏以及新五大民营公司挑起大梁。后者由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以及新晋的乐视影业和万达影视组成。但是2015年互联网对电影产业势必产生持续冲击,互联网背景的影业公司开始奋起直追,市场竞争趋势进一步加深,竞争格局仍存变数。
推动厂商发展的主要资源:
IP储备:影视公司拥有的IP可以包含文学作品改编权、游戏改编权以及影视翻拍权等。
品牌力量:影视公司积累多年的品牌影响力,主要是以公司成立年限、出品作品数量、获得奖项等方面来考量。
互联网基因程度:考虑到目前互联网融入传统影视已经成为态势,所以未来传统影视公司都将要互联网化。其中,影视公司旗下拥有的导演明星、签约的剧本或IP、采取的宣发策略等都是考量一家传统影视公司互联网化的重要因素。
推动厂商发展的主要能力:
互联网创新能力:自团购出现,互联网就已经开始影响传统的电影产业。2014年BAT、视频网站以及游戏公司等众多外界企业开始跨界进入传统电影领域使这种融合成为态势。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电影产业链上下各个环节都开始创新,如出现了电影众筹、自媒体营销、在线选座、弹幕电影、电影社交等等。另外,观众和市场的需求随时会变化,所以电影是否迎合观众市场的口味也是创新重要的体现。
发行能力:主要是从线下发行规模,线上发行等方面来衡量。国内线下发行模式主要有大区模式和城市经理模式2种。后者也可以说是地网模式,铺设了更多的地面人员和物料,能亲自去洽谈的院线和影院更多,对影片的宣传起到更大帮助。线上发行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线选座的预售模式,影片放映前预售票房特别大的话,同样可以影响到该片在影院的排片情况。
产业延伸能力:传统影视公司除影视、栏目等屏幕作业之外,为公司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而去拓展新业务的能力。目前产业延伸能力更多的是从延伸领域与原有业务的战略性、协同性等方面来考量。
行业内主要电影制发企业实力点评:
领先者:
光线影业:
光线传媒2014年有12部电影实现收入,累计票房31.37亿元,电影业务营收6.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05%。根据光线公布的2015年片单显示,其2015年预选片单中共有36部电影作品,但正在制作和预计开机的电影只有12部,除了一贯的喜剧和青春爱情剧外,还将有《秦时明月2》、《梦幻西游》2部动画电影推出,此外根据天蚕土豆的网络小说《大主宰》改编的同名电影以及中国式神话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也出现在36部电影预选片单中,意味着此前光线布局动漫与网络文学领域已考虑实际落地,未来将与电影业务产生共振。另外继今年3月阿里24亿元入股光线后,5月底,光线与阿里再次达成战略合作,三年合作5部电影。这意味着光线在内容制作优势之余,还丰富了发行渠道、衍生品及票务销售等方面。票房方面,今年上半年光线投资+发行的《钟馗伏魔之雪妖魔灵》和《左耳》已经联手砍下8.93亿元,《横冲直撞好莱坞》以及《港囧》均被寄予厚望。作为2016年内地电影开年大戏的周星驰作品《美人鱼》已经处于后期制作,相信该片将会为光线带来不小收益。
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2014年财报公布,公司报告期内共上映《私人订制》、《一个人的武林》和《撒娇女人最好命》等10部电影,累计票房17.67亿元,平均每部投产电影票房为1.767亿元,除去制作发行成本,票房分账所得较为不理想。华谊布局的产业链优势在于影视娱乐、实景娱乐和互联网娱乐的整合,但是原创内容的制作,内容的衍生发展以及游戏、粉丝社区等娱乐通道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没有铺张开来,成效较慢,所以短期内华谊兄弟仍然是靠内容制作和游戏业务为主要营收方向,但是未来三大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将为华谊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万达影视:
2014年,万达影视连续推出了《北京爱情故事》、《催眠大师》、《一生一世》等多部高质量电影作品,让其迅速跻身中国电影领军行列。2015年伊始,万达影视上映了动漫喜剧《十万个冷笑话》,凭借该片精准定位观众且年轻化二次元营销的需求,万达影视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和精准的新生代观众群口味被业内认可。2015年,万达影视将形成围绕喜剧•动作类、青春•爱情类和魔幻•冒险类这3大类主力作品进入市场角逐。与此同时,万达集团参股的发行公司——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也正式宣布成立,全面深挖电影发行产业中的价值。
务实者:
华夏:
作为除中影之外,享受分账片引进权的国有电影公司,华夏每年的收入来源仍是以引进片发行为主,2014年协同中影发行《星际穿越》、《马达加斯加企鹅》等影片;2015年则有《第七子:降魔之战》、《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和《侏罗纪世界》等影片。华夏每年的业务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依托中国电影市场持续的快速发展,进口分账片的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成绩越来越显著,其次至2017年中美双方将启动第二轮引进片数量问题的谈判,届时中国的进口片份额极有可能进一步放开,这对于华夏发行业务是利好的。但总体而言,华夏业务发展亮点欠缺。
博纳影业:
过去一年,博纳继续保持全产业链模式的垂直整合发展,并在国际领域与主流制片公司展开合作、开拓市场。票房方面,2014年博纳共出品发行电影12部,其中国产影片累计获得内地票房26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增长103%。影院建设方面,博纳一共投资建设了10个新项目,截至2014年底,博纳旗下正式运营的影院达到25家,共计银幕208张,其中含有3张中国巨幕和2张IMAX巨幕。2015年第一季度,博纳共出品发行影片4部,累计获得内地票房15.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4%,超过2014年全年票房的一半,2015年博纳的总票房收入将超越2014。影院方面,一季度新开4家五星级影城,院线业务发展强劲。此外博纳成功募集17亿元第二期影视基金,基金将投入到博纳未来两、三年内开发的约50部电影、电视剧及网络剧上。可以预见的是,博纳在两大核心竞争力(多屏的内容制造商与电影发行运营商)之下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回归A股对于博纳拥抱“互联网+”将更有优势。
创新者:
阿里影业:
2014年6月,阿里巴巴完成对文化中国的收购,并更名为阿里影业,在原有制片能力的基础上灌注电商基因和平台化思维的互联网电影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互联网的娱乐全产业链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重塑娱乐行业。宣发方面,2015年4月,阿里巴巴将集团旗下淘宝电影票和娱乐宝资产注入阿里影业,6月阿里已完成全资收购底层票务系统牌照方粤科软件(全国仅6张),并由此可能结成中小院线联盟,搭建宣传发行业务平台和衍生品消费平台。资金方面,6月初以配售的方式募资121亿港币,加上公司账上原本已有62亿港币,阿里影业的现金储备超过180亿港币,合144亿元人民币、23亿美元,现金量很充沛。从内容及作品来看,虽然目前阿里影业为未来做了很多铺垫,但是截至到目前,由阿里影业主投的影片数量仍然偏少,市场份额和作品执行能力还有待加强。
华策影视:
2014年,华策主要跟投了《一生一世》、《小时代3:刺金时代》、《归来》和《太平轮(上)》等4部影片,虽然还不是主要投资和制作公司,但是跟投影片票房均过亿的表现印证了华策迈步电影领域后的实战稳打的作风。2015年上半年由华策参与投资制作的《重返20岁》亦取得3.65亿元票房,此外华策一直在积极进行IP积累,意图以IP为核心,向全产业链和全内容领域渗透。具体的做法是联手旗下克顿传媒,利用大数据生产模式深挖IP价值,并在IP的运作内容的方式做出改变。
补缺者:
星美影业:
2014年,星美(北京)影业共推出6部作品,票房过亿元的只有1部,《亲爱的》3.45亿元;《黄金时代》票房最终止步5155万元,属于意外失足的文艺大片。2015年,星美考虑传统电影院线进行转型的方向,联手百度推出“星美百度联名卡”,打造围绕影院2公里的生态圈,内容包括影视娱乐产品、通讯产品、生活服务产品、有机食品、家用商品、进口红酒、旅游产品、余额钱包等。院线影院方面,考虑分线发行,主打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于观众投票决定影片放映,但是实施落地并没有那么快。整体上看,星美的产业延伸能力较强,但是此次合作(转型)跨度较大,至2016年极有可能仍处于扩展布局阶段,另外星美影业的制片能力最近几年有呈现倒退的迹象。
小马奔腾:
小马奔腾在经历2014年年初董事长李明去世、内部争权事件后,其在电影板块的业务发展明显放缓,基本没有新的投资项目立项,2014年12月上映的《太平轮(上)》和《匆匆那年》,也是其董事长李明在世时便已经确定的投资项目。可以说原本走势高涨的小马奔腾目前电影业务前途不算明朗。2015年下半年将上映的《太平轮(下)》恐受上篇负面影响,票房情况不容乐观。截止目前,小马奔腾在市场上的声音越发减少,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在不断下滑。
爱奇艺影业:
爱奇艺影业成立于2014年7月,公司利用自身互联网特质,致力于电影的第四大职能(其他三大职能为制片、发行和放映),这其中包括电影的众筹,电影大数据的挖掘与研究,电影票网售、预售,电影衍生品等电商服务,以及利用爱奇艺媒体资源增加电影的互动式宣传能力。2015年,由爱奇艺影业参与投资的《冲锋车》已经上映,14年公布的“7+1”电影计划的部分影片今年也将上映。由于目前还没有爱奇艺影业主投的作品上映,其更多的是在除制片之外的环节践行互联网的模式改造,爱奇艺影业的布局和阿里影业存在部分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背靠爱奇艺的视频资源(自制剧的IP创造、传播渠道)及百度的相关产品(百发有戏、百度电影票务等业务)的相互协作,内容创作方面仍是以参投、跟投为主,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
欲了解电影市场更多内容,请关注易观智库官方微信或致电客服4006-5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