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易观数聚论 | 创东方李享: 互联网金融背后的投资逻辑

李享 2017-11-30 3104
互联网金融背后的投资逻辑

近日,易观在深圳举办了《互联聚金•融通未来—易观数聚论互联网金融专场》的线下沙龙活动,来自易观数据应用中心、小牛在线、创东方投资和众筹之家的行业大咖和嘉宾,就2017年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创东方投资部副总经理李享就过去的投资经验,发表了题为《互金行业的趋势和投资逻辑》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在2010年之后行业趋势越来越明显,在2013-2014年是这个行业投资的黄金期,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是非常好布局的时间,那个时候所有的估值在当时看都是很贵,现在来看都是白菜价格。甚至说有些公司在那个时候一出来估值两三千万,现在已经变成了20亿,仅隔了四年。 现在来看,监管政策出来后,这个领域就变得更加严格了。分析一下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在2013-2014年的很多的事情放在这个情景肯定是不允许的。 

现在很多企业,包括以前做互金的企业,现在在国内上市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2017年的时候,大家可以去查一家大家有7家公司背后的业务有互联网金融,背后有的是相当于大股东置换,有的是相当于授权运作品牌,把业务装进来,要么就是公司主营业务剥离的干干净净。

 我挺喜欢分析互金企业借壳,包括上市公司,不管怎么运作,能够把资产运作上市是很牛的事情,这些逻辑值得我们去学。这个行业成功的逻辑,要么就是上市,要么就是赚到大钱,确实来说,到美国上市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它成功,所以要看背后它做了哪些事情。

 这几年的监管,主要是出的事情太多了,一定会有人来管这个事。我曾经问过一个人,为什么去借这种高息,“只要平台不垮,我相信我不是最后一个接棒的”,大家都是这种心态。这种平台接入的时候,从投资方到第三方压力都很大,有一个核心的点,就是它的利息太高了,年化在20-30%,没有企业借钱能覆盖这个成本,就说利息24%,不加其他费用,企业的综合成本起码在30%多,做什么事情能赚钱30%。比如说这次借1000万,还不起还500,总有一天会断的,这种行为是不行的,导致坏帐。

 首先是利息不合理;第二是它的项目来源不合理。比如说借钱给企业的。资金的投向也不合规,投的项目到实地去考察一下,要么是项目不存在,要么就是那个厂不行了,没有偿还能力的,完全不符合逻辑的企业,所以这种根本就违背了企业的原则,钱没有借给该借的人,玩的是资金游戏,总有一天会坍塌。

 做智能投顾这一块,在美国是比较多,但是在中国A股是不灵通的,要用智能投顾买A股的话亏的机率要大,要按照美国那种逻辑买A股,思维要改一改。

 垂直化。区块链在中国都是发币,在中国要掌握货币的发行权是很难的。现在有一个比特币,我是国内最早一批买的,我们俩都卖的比较早,卖光的时候才5千,结果没想到现在涨到6万。我们当时买的成本很低,大家都觉得忘一下,反正就万把块钱,如果不卖的话放到现在算是可以的收益。我是对新东西比较感兴趣,愿意掏钱去尝试一下,不参与就得不出新的结论。包括P2P,我觉得挺好玩的去试一下,结果每一家平台投一千块钱左右,结果有些中招了。相当于体验,不去参与的话不知道怎样,我肯定不是靠它去发财的那种。在新领域,我确实会去体验。在新趋势不明朗之前也不做预测和判断,专家做预测几年后会被打脸的。

 大数据的应用,在金融科技里面我们非常看中的,最近这一两年的投资方向,我们投了不少的企业。在体系内的整个部门出来,先投了这个团队,估值也比较低。去年到今年我们在这个领域投了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公司,大概有2-3个左右,今年到明年还会投类似的企业。这也是未来的投资趋势。这种投资核心还是要看估值,一定是估值比较低的时候才敢投。

 之前有一个香港的朋友问我,说看不懂中国的现金贷。确实看不懂,1000-2000元还借,利息这么高还借,包括之前的裸贷。他高中的时候去了美国,一直在美国,后来到香港。中国有一群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在网上借1000-5000元的人特别多,还有刚校园出来的。有些人为什么借这个钱?确实来说,有些平均收入低于5000元的,或者是低于10000万的,内地的喜欢在网上借一两千,短期之内一周还一点钱没关系,复利按年算,甚至300-400%,这种利息很恐怖。因为他算不清这个帐,觉得没多少钱,就多还一下,周转方便一下,拆东墙补西墙。也有人说用了信用卡之后,还款从来没有还清过,还清了也刷了。

 对中国的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在银行贷款贷不了,信用卡办不了,也不好找熟人借,很多人就在网上借。这个行业很深,很多人低估了。我们当时评估这个业务的时候,我个人非常不看好校园贷这个业务。我们当时在2014年的时候看这个业务,因为它是做校园贷的,我们没有投。那个时候做助学贷款,是分期的,工行做的,这个项目很差,学生违约率很大,就停了这个项目。学生毕业根本联系不上这个人,手机号码变了,那个时候没有信用记录,反正觉得这个钱还不起也没有人找他,违约率非常高。当时不太看好校园贷,觉得学生不应该借这种钱,所以不太看好这个逻辑。

 现金贷救活了一大批企业,包括上市的企业。可以看它们的轨迹,几年前它们的财务状况非常糟。以前很多做理财的,包括做小额的,以后会存在的,存在肯定合理性,可能不太适合做现金贷业务,1000-5000的借代空间,随着有些人毕业,走向社会,中国下一批的人口加入以后,这个业务还会发展,但是没有那么大的利润空间。

以前在学校做顾问,跟有些人聊过这些事情,学生在外面借高利贷还不起钱,辅导员也很烦恼。这就是我不愿意投校园贷的逻辑,把大字报贴在宣传栏上,这个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污点,这也是有违自己道德良心的事情。如果投这些企业,因为从校园里面走出来,如果谁把你的名字贴在宣传栏说你不还钱,还联系你手机通讯录的人。导致了现在监管也是非常头大。现在校园贷肯定还有,肯定有学生在借这个钱,只是说规避了一些东西,肯定有这个业务存在。

投资逻辑。在金融科技领域,包括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在将来,比如说现在的业务形式在将来怎么走,确实不知道。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是这个行业创业的?个人建议,在做这个行业的创业非常难,已经过了这个行业白手起家的门槛。以前是挺容易的,现在是非常难,如果2013年做这个行业,团队如果行的话鼓励你去做。现在监管严格,再入围这个行业很难。第一,现在市面上的钱多,如果你的商业模式一旦在商业上得到验证。现在抄袭很厉害,另一个团队拿到钱往这里一砸,包括流量高,做不过他,现在市场上被共享经济搞坏了;另外就是恶性竞争的共享单车,他们说现在共享单车变成城市的障碍,烧钱到后面现在也只有两家,合并不是,不合并也不是。导致现在市面上很多人有这个逻辑,市场做不起来没有关系,用钱砸出来,现在资本市场上钱多的不可想象,以国家起头的基金动不动就是百亿级或千亿级的。2015年之前很多投资逻辑是符合慢慢发展的,2015年之后很多投资逻辑是用钱堆起来的。没有商业逻辑拼凑一个商业逻辑,或者说没有盈利空间就想一个业务,如果需要烧钱的话就把这个盈利模式烧出来,导致有钱的企业越有钱,没钱的企业越没钱,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的创业者苦苦挣扎,在外面找投资非常难,尤其是做O2O创业的,卖房创业,结果创业失败。

 投资逻辑不是当时的逻辑,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有些我们看过的企业没有投。现在看投资逻辑,首先看团队,比如说这个团队厉不厉害,还会细分看团队以前的工作背景,包括履历,甚至包括创始人的健康状态,之前有一个人工智能的CEO,看他在两三年前做过癌症手术,而且他自己占了50%的股份。以前不看这些东西,现在看的非常细,甚至履历,对团队非常看中。第二是选择的行业可空间,到底是不是有需求。第三我们会看持续的盈利和商业模式,持续的经营能力和商业模式,包括将来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盈利。

我们在市面上听到的故事,D轮、C轮都找好了,就差天使基金了,大家都不会听这些故事,现在很理性,就看你的经营逻辑什么。现在的投资逻辑跟以前不一样,现在很多机构对创业团队要求比较高。2013-2014年非常不看好股权众筹,包括以前我们老板想做这个事情,投这个平台,我们是非常不看好,也不做这个事。真正好的项目不会用几万块钱来投,好的项目,比较牛的团队,比如说BAT高管出来的压根不会找市面上的众筹,只要你一出来,估值几千万是最少的。我见过出来的团队,什么都没有干,确实有人投他,真的有这种事情在。现在很多项目拿钱比较容易,因为现在好的项目不多,钱太多了,导致这个逻辑跟以前不同,很多项目是不缺钱的,现在有这么多FA机构,比投资机构还多。

这个领域肯定是有机会,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领域还是有机会创业,细分领域都会有机会。随着业态的发展,消费者升级往前迈进,这方面肯定有一些细分领域,有一些非常好的机会。现在这些机会在哪我也不知道,我自己也在看。在面临着这些机会,这个机会能持续多少年?有待时间验证。有一个逻辑是恒久不变的,如果真的要创业的话,你的团队和团队构成,包括商业模式的构成,以及对细分行业的选择,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做靠谱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创业放在BP上面。现在国家引导基金一出来,鼓励企业投实业。监管趋势肯定是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创业要谨慎,不要被媒体所引导,大家要理性。

热门推荐